胡家人一起梳理族譜。(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熊星星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熊星星 曾雅青
通訊員 馮偉
7月5日一清早,胡小英和媽媽黃旺嬌就忙碌起來,燒好茶水、切好西瓜,等著幾位叔叔、嬸嬸和堂弟、堂妹到來。
三叔胡之功來了,帶著一本厚厚的家譜。原來,他們的老家,黃岡市浠水縣關口鎮(zhèn)胡橋村設置了胡家展館,介紹胡家人六代接力從教的故事。家人們感動之余,決定聚在一起,梳理一下族譜。
胡家人圍坐在一起,跟隨家譜上那些一筆帶過的記載,讓思緒回到那些泛黃的歲月……
六代子孫,代代都有教書先生
曾任《湖北教育》雜志主編的胡小英,出身于浠水教育世家。自清朝末年至今,150多年間,胡家六代子孫中,每一代都有教書先生。
胡小英的六叔胡之上翻開《家譜》,翻開了荊楚大地一個平凡家族所見證的百年風雨。
胡家從事教育的第一代傳人名叫胡書楷,畢生在鄉(xiāng)間教私塾?!靶允葧炭嘧詣?,方動不茍,教授鄉(xiāng)里,士林多賴其造就……”家譜里雖只有寥寥幾十個字,但一個青衫落拓的身影躍然而出。
第二代傳人胡祖銓,1915年進京任教育部主事;1921年任湖北省長公署秘書,主管教育文案;后受省教育廳委托,在武昌西卷棚試院舊址新建一所小學,命名為湖北省第一完全小學,并兼任校長。雖早負盛名,但他為人謙虛,對于有學問的人,不分長幼,虛心求教;對貧苦青年的后學,常常解囊相助。
《家譜》繼續(xù)翻頁,到了胡小英的曾祖父胡震東所在的那一頁。
胡震東,“七七事變”后,攜眷回浠。
字里行間,已漸次浸染亂世浮萍,烽煙山河。
胡小英說,這段胡家先輩在抗日烽煙中艱難辦學的歷史,她曾數(shù)次進行尋訪、求證,并從中窺見了一條脈絡清晰的道路:中華文明屢經(jīng)戰(zhàn)亂,卻綿延未絕,不僅有一代又一代勇士前赴后繼,更有一代又一代被稱為“士”的知識分子,以文化存續(xù)為使命,以天下興亡為己任,在歷史沉浮中以心傳火,默默堅守。
金谷山麓,回蕩瑯瑯書聲
浠水縣東北,金谷山逶迤連綿。走在鋪滿松針的山路上,從溪水淌過樹杈和亂石的叮咚中,似乎有一種久遠的聲音在胡小英心頭回響。
在浠水縣檔案館的資料庫里,胡小英竟然查閱到有關曾祖父的一份手寫版史料:胡震東,曾公費留學日本明治大學。回國后,任黃州府八屬所辦啟黃中學校監(jiān)(副校長)?!捌咂呤伦儭焙螅瑪y眷回浠。1940年,任湖北省聯(lián)合中學鄂東分校三里畈分部主任,秋轉任該校浠水分部(現(xiàn)浠水一中)副主任,次年學校更名浠水縣立初級中學,胡任校長。
此時,日寇已占領大半個中國。浠水縣城屢遭日機轟炸,學校遷至洗馬畈金谷山周氏大祠開辦,經(jīng)費困難,校舍簡陋,教師待遇微薄,有時還不能如期如數(shù)領取。面對如此處境,胡震東不僅堅持把學校辦下去,而且還擴充班次,多招學生。那時,蘄春、英山、羅田、大冶等鄰縣都有不少青年到浠中學習。1942年春,因金谷山周氏大祠陳舊不堪,恐生意外,遂決定將學校遷至豹龍廟周氏祠。胡校長精心安排,組織搬遷,不辭勞累。寒假搬遷完畢,立即組織學生上課。在他擔任浠水中學校長期間,學生由5班367人,發(fā)展到8班433人。
80年彈指一揮間。昔日破敗的周氏大祠,如今已是灰墻紅柱,修葺一新。據(jù)當?shù)乩先嘶貞?,最初周氏大祠,赴學者非富即貴??箲?zhàn)時期用于辦學,“凡來者皆能入”。
在胡小英的腦海里,有一幅揮之不去的圖景:遠處炮聲隆隆,山谷書聲瑯瑯。曾爺爺用堅定的眼神掃視殘垣斷壁中的教室課堂,心里重復著那句無聲的理念:“教書育人,救國強國,是我家族之魂?!?/p>
“國若不存,家何以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些最樸素的道理,就這樣根植于學生心田。
血與火的歲月里,讀書的種子,從未錯過每一個春天的播種。
百年香樟,見證浴火重生
曾爺爺堅定的眼神,只是胡小英夢中的幻影;而爺爺充滿慈愛的聲音,則真真實實滋潤過她的心田。
胡小英的爺爺胡紹先,是胡家第四代教育傳承人。據(jù)《浠水縣教育志》記載,胡紹先高中畢業(yè)時,正值日寇侵華,局勢動蕩,學業(yè)優(yōu)秀的他未能繼續(xù)深造。1942年秋季,蒙鄂東教育界名流蔡天民賞識,胡紹先被介紹到省聯(lián)合中學浠水分部和閆河、蓮池初中教授英語課,深受學生歡迎。
浠水縣實驗中學校園里,有一棵高大挺拔、枝繁葉茂的香樟樹。這棵百年香樟,見證了從戰(zhàn)火中的蓮池初中、解放后的浠水一中、再到改建后的浠水實驗中學這段歷史。
78歲的黃哨北,曾任浠水一中校長。在他心里,胡紹先就是一棵令人仰望的大樹。1949年浠水解放后,胡紹先繼續(xù)在浠水中學任教,先后任初中部和高中部教務主任,以知識淵博,治學嚴謹而備受尊崇。他積極倡導啟發(fā)式教學,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浠水一中歷年高考升學率均居全地區(qū)一二位。
走在香樟樹下,胡小英回憶在這里讀中學的情景。那時,爺爺雙目已近失明,記憶力卻超乎常人,常常帶她在樹下聽廣播。小英纏著爺爺講抗戰(zhàn)時期的故事,還曾好奇地問:“您當年為什么不留在北京,要回到老家呢?”爺爺溫和地笑了笑,撫摸著她的頭說:“我只想做個教書匠啊!”
香樟樹下,櫛風沐雨。
百年時光悄然而逝,樹根深深扎入泥土,樹蔭依然護佑著那些挺拔的青春。
開枝散葉,桃李芬芳滿園
爺爺胡紹先之后的胡家第五代,有三個同胞兄妹是老師。
胡之文,也就是胡小英的父親,高中畢業(yè)后在家鄉(xiāng)關口馬舊中學任教,1978年考入湖北大學數(shù)學系,畢業(yè)后再次回到家鄉(xiāng),在浠水二中任高中畢業(yè)班教研組長。
胡之文的胞弟胡之上和胞妹胡之紅,都曾在浠水縣實驗小學任教。第五代傳人中,還有兩對“教育夫妻”。胡之文的妻子黃旺嬌和胡之上的妻子方華,均供職于教育戰(zhàn)線。
到了胡家第六代,從事教育工作的共有5人。44歲的胡云,在浠水縣理工中等專業(yè)學校任教,當班主任已有十七八個年頭。胡小春與丈夫黃小平,均執(zhí)教于武穴,現(xiàn)分別任武穴第四實驗中學梅川校區(qū)英語教師、武穴市第六實驗小學副校長,夫妻倆常常同臺切磋教藝。胡小英擔任教育雜志的編輯,妹妹胡佳音在浠水縣實驗中學教英語。
教室越來越寬敞明亮,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桃李芬芳滿天下,當然老師們遇到的新問題也不少。胡家新一代的教書先生們,也時常因為個別孩子不好好學習而頭疼。這時媽媽黃旺嬌就會講起父親胡之文的故事。有個學生厭學,幾番勸說無效。胡之文說,這本書讀不進,就去讀另外一本書吧。他讓家長帶著孩子從巴河挑大蒜到浠水縣城去賣,幾天下來,孩子懂得了生活不易和知識可貴,重新回到學校,最終考上大學。
因材施教,啟智潤心,無論戰(zhàn)火紛飛還是太平盛世,一代代“胡老師”都把家訓牢牢記在心中:“教書育人,師之本分?!?/p>
“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談到從《求是》雜志上讀到習近平總書記這段論述,胡小英難以抑制滿腔的激情,“我們家這幾代人,也是路基上一顆顆小石子?!?/p>
“是啊,看到自己教出的學生中,走出一批批青年才俊,在各條戰(zhàn)線建功立業(yè),就是我們最大的快慰!”胡之上撫摸著《家譜》,感慨不已。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注意到,胡家客廳的墻上,掛著一幅十字繡:“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溫暖的岸”。
一針一線,繡出一個大大的“家”。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wǎng)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lián)網(wǎng)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yè)執(zhí)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wǎng)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jīng)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