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位于英國倫敦市中心的大英博物館被曝出有約2000件館藏珍品“不翼而飛”,其中一部分甚至被掛到網上低價出售。當地時間8月25日,大英博物館館長與副館長相繼辭職。
這起失竊丑聞被英國《泰晤士報》形容為“國家恥辱”,同時也在全球引發(fā)了連鎖反應,一波又一波浩大聲討從全球各地席卷而來。文物原籍國紛紛加緊步伐,開展對流失文物的追索。
監(jiān)守自盜?
大英博物館館藏文物被“賤賣”
當地時間8月16日,大英博物館發(fā)布一則公告,稱有藏品“丟失、被盜或損壞”,包括從公元前15世紀至公元19世紀的黃金首飾、寶石和玻璃制品。
8月26日,大英博物館理事會主席奧斯本證實,該博物館“失蹤”的藏品數量約為2000件,引爆國際輿論。
在大英博物館發(fā)布有關藏品失蹤的公告之前,一名員工被館方解雇,他就是古希臘和古羅馬文物專家、資深策展人彼得·希格斯,已在大英博物館工作了30多年。
大英博物館沒有透露解雇希格斯的原因,而一名丹麥古董經銷商格拉德爾向媒體公開了一段不同尋常的經歷。
△彼得·希格斯
作為古董經銷商,格拉德爾時常通過線上拍賣及購物網站購買藝術品。2014年以來他已經從一個網名叫“蘇丹1966”的賣家手里買了70多件藝術品,大多數單價不到200英鎊。
他入手的第一件商品是一件美杜莎浮雕,“蘇丹1966”將其描述為19世紀的復制品,售價僅15英鎊。但到手之后格拉德爾發(fā)現這其實是一件公元二世紀的羅馬珠寶。
格拉德爾曾好奇詢問這些商品來自哪里,“蘇丹1966”解釋稱自己的祖父在約克郡曾開了一家古董店。
直到2020年,格拉德爾在瀏覽大英博物館網站時,看到目錄中列出的一塊浮雕碎片,終于產生了懷疑。他清晰記得同一塊浮雕碎片曾在2016年被“蘇丹1966”掛到購物網站上,還聲稱是從祖父那里繼承的傳家寶。
那么這個“賤賣”大英博物館館藏文物的“蘇丹1966”究竟是誰?
“蘇丹1966”自稱名叫保羅·希金斯,但格拉德爾發(fā)現,他的銀行賬戶名卻是彼得·希格斯,和大英博物館的資深策展人同名,而且這位策展人在社交媒體上用的網名就是“蘇丹1966”。當他詢問“蘇丹1966”是否就是希格斯時,對方矢口否認。
2021年2月,格拉德爾給大英博物館的副館長發(fā)郵件,提醒博物館可能存在“監(jiān)守自盜”現象。郵件發(fā)出后有如石沉大海。
格拉德爾曾咨詢法律界人士的意見,得到的回復是如果要提出指控,必須由被害方提出,但作為被害方的大英博物館不承認“失竊”,事態(tài)陷入一種無解困境。
在格拉德爾看來,大英博物館只想避免丑聞曝光,試圖將此事掩蓋起來。直到最近,隨著博物館丑聞發(fā)酵,格拉德爾的爆料才引起媒體關注。而格拉德爾懷疑,他所揭露的也許只是大英博物館失竊案的冰山一角。
無論“黑手”是誰,此事暴露出的安全漏洞已經讓大英博物館自詡的“文物保管人”角色受到更多質疑。
管理混亂!
英媒爆料大英博物館安全措施存在漏洞
大英博物館成立于1753年,1759年1月15日正式對公眾開放,是世界上首個國家博物館。早在上世紀70年代,大英博物館就曾發(fā)生過一系列錢幣和獎章失竊案件。
1993年,竊賊從屋頂闖入,偷走了價值25萬英鎊的羅馬硬幣和珠寶。
1997年,幾本波斯書籍被盜。
2002年,一座擁有2500年歷史,估價約2.5萬英鎊的希臘雕像被盜。
2004年,十多件中國銅鏡、盔甲和寶石被盜。
2017年,一枚價值75萬英鎊的卡地亞鉆石被曝出在2011年就已經失竊。
《泰晤士報》認為,藏品屢屢被盜和館方“管理混亂”有很大關系。2002年12月,該報記者艾雷代爾以實習生身份進入大英博物館臥底調查了三個星期。
他在后來的報道中寫道:“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陶罐和玻璃制品被不小心打碎,工作人員悄悄將碎片重新粘在一起,以免被館方發(fā)現?!薄按蠖鄶挡哒谷硕紩S身攜帶一小管膠水?!?/p>
為了測試安保情況,艾雷代爾進入大英博物館深處的一間儲藏室,將一件公元前3世紀、價值2萬英鎊的希臘大理石足裝進背包,然后從博物館正門離開,整個過程沒有遇到任何阻礙。此后,他又神不知鬼不覺地把這只大理石足還了回去。
據《紐約時報》報道,大英博物館館藏的800萬件藏品當中,僅有450萬件在電子數據庫中做了數據編目,約占藏品總數的一半。大英博物館理事會主席奧斯本承認,并非所有藏品都進行了“恰當的編目和登記”。這就意味著一些沒有編目的小件文物在失竊后,可能大英博物館自己都不知道丟的是自家的東西。
數十年來,這種松散混亂的編目制度一直飽受批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打擊文物非法販運小組負責人齊羅吉安尼斯直言,將藏品記錄在冊是博物館的“主要責任”,而大英博物館卻將資金優(yōu)先投入到制作精美的手冊和舉辦活動上,讓盜賊有了可乘之機。
《泰晤士報》報道稱,據統計,從英國的博物館中丟失或被盜走的文物中,有90%以上最終都無法被找回。
失竊丑聞全球發(fā)酵
多國要求歸還文物
隨著失竊丑聞發(fā)酵,大英博物館如何獲得如此之多的文物,也受到越來越多的審視和質疑。
16世紀,英國開始向幾大洲殖民擴張,一度占據了全球四分之一的土地。在數百年的殖民歷史中,英國掠奪了世界各國寶貴的資源和財富,其中也包括大量文物。它們中的大多數最終都被送到大英博物館。
18至19世紀,英國人從希臘考古遺址中帶走了大量文物,其中就包括被埃爾金勛爵帶走的帕特農神廟石雕。今年3月,梵蒂岡將三件帕特農神廟石雕碎片正式移交希臘。
而英國一直以“保護文物安全”為由,拒絕將被掠奪文物歸還,1963年還修改了《大英博物館法》,以立法的形式禁止歸還文物。時任英國文化大臣米歇爾·唐蘭就曾表示:“我認為歸還文物是危險的,而且是法律禁止的,我們目前不打算修改法律?!?/p>
如今,文物失竊丑聞曝光,英國下議院議員貝爾·里貝羅·阿迪直言:“大英博物館館藏文物被掛到購物網站上出售,而館方卻聲稱文物的原籍國無法照顧好它們,這種不歸還文物的理由‘侮辱性太強’?!?/p>
8月23日,希臘再次要求英國歸還19世紀從雅典運走的帕特農神廟石雕。
2022年底,埃及一批考古學家發(fā)起請愿書,希望拿回埃及國寶羅塞塔石碑。
埃塞俄比亞要求大英博物館歸還1868年英國入侵后奪取的十字架、武器、珠寶等文物。
近年來,復活節(jié)島的拉帕努伊人也不斷要求大英博物館歸還其作為“精神圖騰”的復活節(jié)島石像。
然而,追索文物之路漫長而艱辛。
大英博物館“十大鎮(zhèn)館之寶”
有三件來自中國
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也出現“請大英博物館無償歸還中國文物”的呼聲。
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3000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余件,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之一。
大英博物館的33號展廳專門陳列中國文物,里面沉睡著上萬件石器、玉器、青銅器、漆器、瓷器、書畫、壁畫、經卷、雕塑、絲綢服飾等。所謂的大英博物館“十大鎮(zhèn)館之寶”,就有三件來自中國,分別是《女史箴圖》、敦煌壁畫和大維德花瓶。
然而,法律困境仍是阻礙文物回歸的最大障礙。
自1954年“海牙公約”開流失文物歸還先河以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先后于1970年和1995年制定了相關國際公約。但“法不溯及既往”的國際法原則很大程度上讓這些國際公約失去了效力,尤其是以英國為代表的“文物流入國”并未加入公約。
此外,要實現流失文物“回家”,須對追索的文物定性,然后根據具體情況搜集證據資料、法律依據,并與外交手段配合索回。而很多文物由于年代久遠,能夠證明其流失的證據很難搜集。
牛津大學皮特河博物館館長丹·希克斯指出,大英博物館至今仍懷有“帝國懷舊情結”,認為自己“擁有某種特權,可以不經說明占有文物”。
幾個世紀來,英國從其他國家掠奪文物,藏于大英博物館,各國要求英國歸還文物的聲音從未間斷。如今一部分文物失竊了,大英博物館該以什么樣的身份去尋找這些原本就不屬于自己的文物呢?
這種“名不正言不順”的尷尬恐怕也是大英博物館不愿公開失竊丑聞的原因之一。
來源:央視一套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yè)執(zhí)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