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勝和老伴一起為爺爺掃墓 攝影: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王峻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王峻 實習生 何凌霄
“爺爺,我又來看您了喲!你看,還帶了你最喜歡喝的黃鶴樓酒?!?月24日清晨,武漢市漢陽區(qū)扁擔山公墓的薄霧還未褪去,67歲的宋文勝便在老伴的攙扶下前來祭掃。哪怕因中風落下了腿疾,每上五六級臺階就要停下來喘口氣,他依舊堅持一步一步地攀上了三百多級的臺階。
這位中風后左腿行動不便的老人,每年清明都會重復這場特殊的“朝圣”?!拔业母赣H,還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葬在這里,每一年這個時候我都會來看看他們?!彼挝膭贀崦逃袪敔斝彰氖?,隨后顫巍巍地將酒瓶擺在了祖父的墓前,小心翼翼地倒上一杯酒。此刻,三代人的命運故事又在清明晨霧遍布的扁擔山交疊。
作為長在漢江邊上的地道武漢伢,宋文勝的童年大多在位于漢陽晴川街的爺爺家度過?;貞浧鸷⑻釙r代,他的臉上浮現(xiàn)出幸福的神情:“我是家里最受爺爺奶奶寵愛的小孫子,爺爺平日里在漢江跑船,我就會跑去碼頭等他收船回家,一路上纏著爺爺講《三國演義》里的故事?!痹谶@段往返于晴川渡口與爺爺家之間的路途上,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智慧、關(guān)羽忠義仁勇的精神,隨著漢江的波濤聲刻進少年宋文勝的記憶中,也喚起了他對國學最早的興趣。
在宋文勝的印象里,爺爺既有著勞動者的勤勞質(zhì)樸,更是一位慈祥溫和、重視教育的長者。“爺爺?shù)奈幕潭炔⒉桓?,識字也就千把個,但把子女的教育抓得特別緊。”盡管家里的經(jīng)濟狀況拮據(jù),但老兩口一人跑船,一人做手工,硬是支撐著三個子女順利完成了學業(yè)。宋文勝回憶說,“奶奶說當時納一雙鞋墊能掙2分錢,便沒日沒夜地干活,后來眼睛不好,也就是在那個時候給熬出來的眼疾。”為供三個子女讀書,裹過小腳的奶奶白天在漢正街接刺繡活計,夜晚就著煤油燈納鞋墊和布鞋。盡管一家人省吃儉用,卻始終把教育擺在了第一位。
“爺爺說他最驕傲的一件事,就是作為一名晴川碼頭的船夫,把孩子們都送進了師范學堂?!闭勂鸶篙厒兊穆殬I(yè),宋文勝提到三姐弟也都成器。尤其是父親從師范學校畢業(yè)后,又任學校的教師、校長,后進入武漢市一家市政單位工作,而叔叔家的女兒,更是在書香氤氳的“知識分子”家庭中,成為了武漢大學的一名教授。從船工到教師,再到大學教授,在爺爺崇尚知識的家風教育浸潤下,家族三代人的成長軌跡劃出了一道漂亮的加速曲線。
“都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直到今天,我還會時不時陪著孫輩們讀一些他們喜歡的書和故事?!彼挝膭僖苍谟醚詡魃斫痰姆绞?,將家族尚學尚讀的家風在娃娃們身上傳承下去。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wǎng)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lián)網(wǎng)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yè)執(zhí)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quán)為 荊楚網(wǎng)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jīng)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