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徐穎
近日,河北省作協(xié)副主席、著名報告文學作家李春雷,受邀來鄂參加“全國知名作家文化湖北行”活動。
這位寫文章的高手,16歲時就憑處女作——一篇2400字的《笑笑飯店》成名;他兩獲魯迅文學獎,蟬聯(lián)三屆中國報告文學最高獎——徐遲報告文學獎,還三次獲得中國新聞獎,他的散文頻頻出現(xiàn)在大中小學課本和試卷中。
活動中,極目新聞記者發(fā)現(xiàn),他仍保留著在河北邯鄲當新聞記者時的習慣,隨時從兜里掏出一個薄薄的軟頁本,奮筆疾書。3月12日,李春雷在東湖賓館接受了極目新聞記者的專訪。
很多作家在文本上不過關
極目新聞記者:我感覺您寫作特別“用心”,能談談您是怎樣“用心寫作”的嗎?
李春雷:我最早是寫散文出身的,1984年我寫《笑笑飯店》成名,當時我只有16歲。1989年我大學畢業(yè)后進入邯鄲日報工作,我把新聞和文學結合起來用于寫作,拿了三屆河北好新聞一等獎,后來又獲得中國新聞獎。一般拿中國新聞獎都是大題材,我寫的是最小的題材——農村種玉米,標題叫《金種子下凡》,820多字,當時我還是一個小記者。我寫文章喜歡研究,寫什么都要把它寫得最透,讓它像綠松石配飾一樣圓潤,不著痕跡。
極目新聞記者:有什么寫作的法寶?
李春雷:文學創(chuàng)作就像寫書法一樣,書法說起來就是“提、按”,但“提、按”之間就是大乾坤。文章必須講究結構?,F(xiàn)在文壇比較浮躁,真正講文本的,在文章結構上過關的少之又少。很多作家有一定的靈氣,有一定的天才,但在文本上稱不上“雅”和“健”,很多作家對中國文化、中國歷史、人類大歷史的認識是片面和極端的。真正的作家應該是站在人類文明的立場上寫作。
作家不應該滿足于待在舒適圈里頭
極目新聞記者:對作家的寫作有什么建議?
李春雷:現(xiàn)在很多作家都是在“淺寫作”。作家應該轉變作風,作家是專業(yè)的,不是業(yè)余愛好者,就像運動員不是湖邊跑步的愛好者,作家的創(chuàng)作就應該代表這個時代的最高創(chuàng)作水平。作家不應該滿足于待在舒適圈里頭,還是要深扎生活,研究文本,揣摩結構。
我以前每天寫3300字的日記,寫了十多年。通過寫日記,把文字中那種微妙的、玄妙的東西,全揣摩透了?,F(xiàn)在事情太多,保持不下去,但我還是習慣拿一個本,隨時記錄。我給作家講課時說過,文章的結構是“老虎吃天”“羚羊掛角”的事情。你看我們五四時期的精品散文那種圓潤、那種飽滿、那種磁場,再看我們現(xiàn)在一些作家的文章,根本看不下去,都是散亂的,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眉毛胡子一把抓,雞毛蒜皮滿天飛。我經常說,好的文學作品就是一個小生命,就像一只小雞,一只小鳥,能蹦跳,能叫喚,能唱歌,能生育。而我們現(xiàn)在很多文章不講究,就像“死蛇掛樹”“僵尸匍地”。
我們常說“文學的魅力”,“魅”就是一種說不出來的神秘的力量,是心靈的力量。文學還是要營造這種神圣性。只要人類有情感,有欲望,文學就是永恒的。衡量文學好壞的標準,就是“思想性”和“藝術性”。作家首先是知識分子,文章背后站立的是最先進的學識和思想,其次就是文本上的嚴構。
每次來湖北都有一種“回湖北”的感覺
極目新聞記者:您多次來湖北,讓您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哪里?這次安排的行程中,您最期待看的地方是哪里?
李春雷:我來過湖北很多次,和湖北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每次來湖北都有一種“回湖北”的感覺。我其實也算半個湖北人,因為我寫了《尋芳習家池》(已收入大學課本),襄陽市給我頒發(fā)了“襄陽市榮譽市民”的聘書。2020年2月-3月抗疫期間,我來武漢采訪,在這里住了35天。這些年,我去過襄陽多次,去過恩施兩次,這次再來武漢,看了湖北省博物館,對荊楚文化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對中華文明早期南北方的差異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荊楚大地氣候溫潤、糧食多、人口多,思想活躍、文化活躍,對比中原文化,是一種全新的風貌。
這次來湖北,我對荊州之行特別期待,中國人對三國故事里的劉備、劉表、關公耳熟能詳,如果每個城市有一個個這樣沉睡的故事,可以重新喚醒,那將是文旅之幸。
要巧用文學的力量把沉睡的東西給激活
極目新聞記者:您對湖北文旅有什么印象?作家和文學在文旅中可以發(fā)揮什么樣的作用?
李春雷:文旅是一座橋。湖北在這方面有大胸懷。因為我參加了武漢抗疫,湖北省委、省政府贈給我一套湖北旅游景區(qū)的免費通行證。有一次我愛人帶著我兒子,開車去了湖北的幾個景區(qū),還免了門票。
文化中最富有激活意義的還是文學。我們登黃鶴樓,不就是登臨一座文學樓嗎?我們要巧用文學的力量,把沉睡的東西給激活。
過去全國各地都組織過很多的作家采風活動,但容易“走馬觀花”,寫出來的大多數(shù)是平庸文字。今年,湖北省作協(xié)組織“全國知名作家文化湖北行”,要把作家選好,把線路選好,給作家適當?shù)囊龑Ш图睿钭骷疫M行深度寫作,讓湖北的一幅幅畫、一本本書、一首首詩、一座座園、一架架橋,讓它們漂亮起來,從平面到立體,唱起來,香起來,飛起來……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wǎng)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lián)網(wǎng)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yè)執(zhí)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wǎng)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