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警方端掉詐騙團伙窩點 視頻截圖
楚天都市報記者陳詠通訊員侯佳
成立投資公司,誘騙他人到青島一個交易平臺炒期貨。在這些“大師”的指點下,全國共4000多人炒“天然氣”虧損了5.6億元。這些錢,大部分都通過平臺進了“大師”的腰包。近日,孝感中院對該起特大網(wǎng)絡詐騙案進行了一審宣判,以詐騙罪判處主犯符某、李某無期徒刑,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chǎn);判處主犯張某有期徒刑十五年,并處罰金800萬元。
跟“大師”炒期貨虧了十多萬
方先生是云夢縣人,平時對炒股很有興趣,但是一直摸不著門道。2016年,有女網(wǎng)友加了他的微信聊炒股,并給他推薦了一名“炒股大師”?!俺垂纱髱煛鳖^頭是道的分析,讓方先生無比信服。在這名“炒股大師”的推薦下,方先生進入了一個專門教人炒股的直播間。
直播間里,有老師講課,觀看直播的網(wǎng)友,紛紛留言稱老師講得好。一天,老師突然表示,現(xiàn)在炒股行情不好,“還是炒期貨賺錢”。在直播間里,老師現(xiàn)場開始炒期貨,一交易就是幾百萬元。
方先生心動了。在這名老師以及之前的“炒股大師”的幫助下,方先生在青島某交易中心平臺開戶,并在他們的指點下開始炒“天然氣”。在經(jīng)歷了最開始的小賺后,方先生終于“一虧到底”。幾個月下來,方先生虧了十多萬元。
他的云夢老鄉(xiāng)陳先生也有同樣的經(jīng)歷,虧損了5萬多元。
“炒股大師”先后落網(wǎng)
巨額虧損后,陳先生和方先生認為是自己操作的,只能自認倒霉。2017年9月,他們在網(wǎng)上看到利用炒期貨進行詐騙的報道后,才意識到上了當,兩人先后報警。
民警發(fā)現(xiàn),誘使方先生和陳先生炒期貨的,是深圳的兩家公司。根據(jù)資金轉移情況,民警確認深圳這兩家公司是同一個團伙在操控。警方迅速擬定了抓捕名單。
2017年11月10日凌晨,民警抓獲了嫌疑人李某和符某。當日上午,民警趕到李某的公司,現(xiàn)場抓獲二十余人。
另一名重要嫌疑人張某,聽到風聲躲了起來。2018年2月,一直沒有現(xiàn)身的張某莫名其妙地在朋友圈發(fā)了一條視頻,視頻拍攝的是幾棟商品樓。民警根據(jù)商品樓的特征迅速將其抓獲。
虧損的錢進了“大師”腰包
2016年初,符某、李某和張某,在深圳成立了兩家投資公司。這兩家公司與青島某商品交易中心簽訂合作協(xié)議,負責招攬客戶在該交易中心平臺投資期貨。雙方約定,客戶的虧損全部歸這兩家公司所有,而交易產(chǎn)生的手續(xù)費,則由這兩家公司與交易平臺分配。
為了誘騙客戶到該平臺交易,符某、李某在公司成立了專門的業(yè)務團隊,由張某負責業(yè)務團隊的管理運營。公司員工冒充有身份有實力的股民,用微信、QQ等方式加客戶為好友,誘導這些客戶進入專門教人炒股的直播間。在直播間里,張某等人假扮“炒股大師”講股票操作技巧,公司員工則冒充股民,對張某的操作進行吹捧造勢。時機成熟后,張某等人就會將客戶從股票投資引入到“天然氣”投資,老師們進行交易指導、“帶單”,而陳先生等人在直播間里看到的動輒上百萬的交易,全部是在模擬系統(tǒng)里完成的。
為了確保客戶虧損,當客戶盈利時,張某等“炒股大師”們會誘導客戶止盈,當客戶虧損時,則讓客戶持倉,通過“帶反單”造成客戶巨額虧損,并通過頻繁交易產(chǎn)生大量手續(xù)費。而這些虧損的錢和手續(xù)費,基本上都進了符某等人的腰包。
2016年2月至11月,短短10個月的時間內(nèi),符某、李某、張某等人通過上述手段,誘騙全國共4449人進行“天然氣”投資,致4280人虧損,總計5.6億多元。其中,有的受害人虧損達到幾百萬元。
Copyright ? 2001-2018 湖北荊楚網(wǎng)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yè)執(zhí)照 - 增值電信業(yè)務許可證 - 互聯(lián)網(wǎng)出版機構 - 網(wǎng)絡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 - 廣播電視節(jié)目許可證
版權為 荊楚網(wǎng)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jīng)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