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記者劉菲、葉輝、劉揚舟)7月8日,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古陶瓷修復師張濟夏戴上5G眼鏡,通過視頻、語音、圖文等形式,實時地為遠在海南的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工作人員隔空示范著瓷器修復工作。正是“5G+AR”技術,縮小了兩地專家間的時空距離。
2019年,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與中國聯(lián)通、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合作的文物保護修復技術遠程指導5G系統(tǒng)項目正式啟動。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利用自身人才資源優(yōu)勢,向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提供了優(yōu)質的文保技術支撐,已成功修復元代青花瓷器15件,推進了該館的人才隊伍建設。該項目在全國首次實現(xiàn)了5G技術在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日常工作中的應用。
青花鳳穿牡丹紋玉壺春瓶(博物館陳列型修復后)
“5G技術的強大傳輸能力可以讓相隔兩地的文物修復工作者實現(xiàn)無接觸、零距離的交流體驗?!焙笔∥奈锝涣餍畔⒅行闹魅沃煜榈陆榻B,文物保護修復是對精準度要求十分嚴格的技術,任何一點小的“疏忽”就可能造成“差之千里”的結果。所以無延時的指令和高質量的影像是實現(xiàn)文物保護修復遠程指導的必要條件,而5G技術做到了。
遠程指導5G系統(tǒng)電腦端指導畫面(左),第一人稱視角操作端畫面(右)
目前,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與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分別配備了一副智能眼鏡、一臺高清攝像頭,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實現(xiàn)兩個角度的直播畫面同時傳輸,即第一人稱視角(智能眼鏡)以及固定視角(高清攝像頭)。不僅如此,在一人進行操作的同時,可通過遠程指導專用互聯(lián)網平臺進行多人實時觀看、交流,此功能大大增加了遠程指導的使用效率。
江漢關檢測電腦終端畫面(左), 實時第一人稱視角操作端畫面(右)
2020年5月,遠程指導5G系統(tǒng)在武漢地標建筑江漢關大樓打點報刻鐘及其傳動系統(tǒng)修繕項目的前期病害勘察中,起到了專家遠程指導和視頻資料記錄等作用,實現(xiàn)了工作與記錄的“一體化”,確保了項目實施的正確方向和數(shù)據留存。
在遠程指導5G系統(tǒng)的運行中,每一次直播的視頻都會上傳到云端,方便文物保護修復工作者線下回看。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副主任李奇表示,文物保護修復的資料基本上都是以文字和圖片的方式進行記錄的,而5G技術的誕生無疑讓平面的資料走向了立體。
元代青花蓮紋碗修復后(左)及修復前(右)
湖北省是文物資源大省,全省擁有國有博物館226家,館藏可移動文物1534040件/套,不可移動文物36473處;世界文化遺產3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840余處。
湖北文??蒲腥藛T力量在全國排在前列,但主要都集中于中心城市。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主任朱祥德表示,5G系統(tǒng)的應用將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這一痛點,把有限的技術資源最大化,實現(xiàn)文物的有效、持久保護。同時,5G技術將助推各地方文物向全世界展示、推廣和進行綜合利用,成為宣傳各地方文化歷史、人文風貌的重要窗口,推動各地方社會經濟發(fā)展。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lián)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yè)執(zhí)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